教育时评: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 2024-10-19 教育 883℃ 0 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和青年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为我们推动创新发展、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锚定教育强国建设新部署新要求的一项重要赛事。本届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153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其中国际学生近4万名。大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为广大青年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提供了重要机会,为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搭建了平台。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创造,到服务农业农村、产业应用、区域发展、应急救援的实践应用,一系列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对接国家战略、响应国家急需的使命担当,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大赛以“我敢闯 我会创”为主题,充分发挥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作用,对引导高校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进入了以科技为核心的战略竞争时代。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选拔、培养和用好青年创新人才,是应对世界科技创新形势深刻变革,增强创新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不断强化教育的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的本质要求。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作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要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高校要推动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以本次大赛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大赛启动以来,共举办线上线下30余场资源对接会,共促成参赛项目获得意向投资68.03亿元。通过对接会等形式,架起了教育端与产业端之间的桥梁,既有利于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动力,也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人才成长搭建宽广的舞台。要敢于不拘一格放手使用青年创新人才,持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在人才计划、科技项目、科研基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真正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干的舞台。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中实现创新梦想。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要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中外科技交流,厚植合作氛围、增加团结力量,让广大青年学子在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青年成长和发展的生态,打造创新创业的沃土。青年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呵护,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静待花开的定力。要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下硬功夫、笨功夫,坚持不走捷径、不取巧,在青年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提供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让青年人才敢做大问题、研究真问题,甘坐冷板凳、奔星辰大海。要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环境,为青年人才建立容错机制,让青年人才更敢闯敢干、更愿创会创。要切实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解决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潜能与活力。 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青年创新人才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以创新教育赋能人才培养,要持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持续发挥各类创新赛事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顶天立地的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和智慧。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8日 上一篇 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将在北京举行 下一篇 丁薛祥在河南和江苏调研,走进这两所大学 相关推荐 安罗替尼是不是靶向药 胆管肿瘤切除手术风险大吗 食道溃疡可以吃什么菜和水果 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食谱 齐如意穿婚纱拍戏时被男友求婚 甜蜜瞬间感动全场 年终大考:多城土地供应翻倍增长
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和青年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为我们推动创新发展、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锚定教育强国建设新部署新要求的一项重要赛事。本届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153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其中国际学生近4万名。大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为广大青年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提供了重要机会,为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搭建了平台。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创造,到服务农业农村、产业应用、区域发展、应急救援的实践应用,一系列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对接国家战略、响应国家急需的使命担当,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大赛以“我敢闯 我会创”为主题,充分发挥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作用,对引导高校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进入了以科技为核心的战略竞争时代。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选拔、培养和用好青年创新人才,是应对世界科技创新形势深刻变革,增强创新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不断强化教育的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的本质要求。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作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要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高校要推动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以本次大赛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大赛启动以来,共举办线上线下30余场资源对接会,共促成参赛项目获得意向投资68.03亿元。通过对接会等形式,架起了教育端与产业端之间的桥梁,既有利于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动力,也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人才成长搭建宽广的舞台。要敢于不拘一格放手使用青年创新人才,持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在人才计划、科技项目、科研基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真正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干的舞台。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中实现创新梦想。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要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中外科技交流,厚植合作氛围、增加团结力量,让广大青年学子在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青年成长和发展的生态,打造创新创业的沃土。青年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呵护,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静待花开的定力。要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下硬功夫、笨功夫,坚持不走捷径、不取巧,在青年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提供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让青年人才敢做大问题、研究真问题,甘坐冷板凳、奔星辰大海。要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环境,为青年人才建立容错机制,让青年人才更敢闯敢干、更愿创会创。要切实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解决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潜能与活力。 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青年创新人才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以创新教育赋能人才培养,要持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持续发挥各类创新赛事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顶天立地的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和智慧。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8日